湖工故事

当前位置: 首页>> 新闻中心 >> 湖工故事>> 正文

李海冰、张葳:教授夫妻双双最受学生欢迎

作者/摄影:史凡 陈颖歌 段瑾毓 徐婷 审稿:陈凌 出处:党委宣传部 日期: 2024-05-28 14:09:25 点击数:

对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们来说,李海冰和张葳这两个名字绝对不陌生,他们是艺术设计学院教授,是学生们尊敬的老师、知心的朋友。而他们俩,从学生时代的恋人,一路相随相伴成为志趣相投、琴瑟和鸣的人生伴侣,是学生们最羡慕的爱情典范。两位老师还双双获评湖工大2023年度“最受学生欢迎教师”,站在学校最闪亮的20名教师的队列。

大学同窗到一起执教他们陪伴对方37年

李海冰和张葳相识于八十年代的北京,1987年同期考入著名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(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)。当九月的那个周末,他们留下大学里的第一张全班合影,一定不会想到若干年后,同样蹲在前排的他们,会成为彼此生命中最亲密的那个人。

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,物质生活虽然匮乏,但是精神世界无比充实。在那个简单朴素的年代,在无数无数的课余时间,大家聚在教室里一起讨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、听音乐、读诗、下棋、弹吉他唱歌,甚至拼起课桌打乒乓球……

回忆起往事,李海冰会笑起来,她外表温柔纯净、声音清澈明亮:“我们常常一起下围棋和五子棋,围棋我当然赢不了他,可是五子棋他很难赢我哦。”

一起上课,一起听讲座、一起去阅览室、一起看展览、看电影、看话剧,从光华路到白家庄,从呼家楼到秀水街,从沙滩到景山,北京的秋天在渐黄的树叶里慢慢渗透……他们也成为一对校园恋人。

李海冰和张葳都来自教师家庭,教书育人的父母在他们心里埋下“园丁”的种子;大学时代那些闪闪发光、有着“大学问”与“真性情”的老先生们,成为年轻的他们想成为一名“传道授业”好教师的原动力。

三十多年前,那个入职试讲的时候用隋代画家展子虔的《游春图》,向湖工美术系(湖工艺术设计学院前身)老教师们展现了自己过人才华和控场能力的小女生(因为个子太小,会让老教师们担心站在讲台上镇不住学生),后来成为美术系参加湖工大青教赛独一无二的选手。青年时代的李海冰,因为扎实的专业功底、独特的人格魅力、广阔的人文视野,以及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,在职业生涯的最开端,就成为湖工大艺设马房山时代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。

九十年代中叶,经历了六年异地恋,在南方做设计师的张葳,来到湖工大美术系,成为环境设计教研室的老师。后来成为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系主任,“国家一流专业:环境设计”专业负责人。

有诗意的艺术课堂,让古代建筑熠熠生辉

“海冰老师就像一本行走的艺术史教科书,上过她课的人都会被她的博学、文艺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。”学生们总是这样评价。在《现当代艺术赏析》的课堂上,李海冰的PPT上几乎没有多余的文字,屏幕上向同学们展示的,是艺术家们的经典作品。每一幅作品,李海冰都能脱口而出作者、年代、背景知识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。同时她也会通过独特的语言魅力与独特的板书,让艺术史的讲授活色生香。

进入大学前,21环艺1班林依和许多同龄人一样,学习艺术更注重实操性,从没深入接触过理论知识。在她的眼里,李海冰是打开她艺术理论知识大门的启蒙人。这位总爱扎着两个小辫,可爱又有趣的小个子老师,身上有一种奇特的魔力。

海冰老师珍藏的学生赠送的明信片

《中国工艺美术史》课堂,当林依回答一件宋代瓷器的颜色时,她略显迟疑:“青色。” “你答得很好,但是青色是一种笼统的说法。大家知道青色有多少种吗?粉青温润雅致,豆青匀净清雅、梅子青莹润青翠……还有‘雨过天青云破处,者般颜色做将来’的天青。”李海冰说着,向大家展示了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、官窑粉青釉瓶、龙泉窑梅子青荷叶盖罐等宋瓷经典作品。绘声绘色的讲授,吸引学生们走进艺术的世界。

“这一下子就打破了我对色彩的认知。”林依说。后来,当她在景德镇的陶瓷博物馆里看到豆青釉粉彩荷叶碗时,还立刻拍了照片分享给了李海冰,欣喜地诉说自己与各种青色相遇的迷人瞬间。

21环艺1班王煜昕回忆起自己大一《设计色彩》课正好遇到“三八妇女节”,李海冰手拿玫瑰站在画室中央给同学们朗诵了辛波斯卡的诗歌《种种可能》,告诉大家“成为女神不重要,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,成为有思想有灵魂有丰富内心世界的、勇敢、善良、真诚的人”,同学们给出热烈掌声的同时,也收获了大学里一份珍贵的心灵礼物。

“海冰老师非常真诚,很有热情,她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喜爱学生。”李海冰的研究生王菲这样描述。每开启一门新生课程,李海冰都会特意对照画室画架的位置,在花名册上标注对应的同学姓名。在指导学生色彩作业时,她会准确而亲切地叫出每一位同学的名字。

在她的课堂,同学们也从一开始不敢回答问题,到争相举手回答,课堂氛围活跃又愉快。“我们都想与海冰多交流,想被她多看到、被她多听到。”

相较李海冰,张葳的性格则更加沉稳、内敛。学生们评价他“平时话不多,但总是默默付出很多”。在他主讲的《中国古代建筑史》课程上,他能够用朴实、平和的语言去讲述深奥的专业知识,专业名词信手拈来,让学生对相对较为枯燥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充满兴趣与热情。

同时,这门课程的作业完成方式也极具特色——在传统的折页本上,采用图文结合、纵向排版形式,描绘一组主题建筑。中国古代建筑在学生们兴致勃勃的作业里熠熠生辉。

而他教授的另一门课程《陶艺设计》,虽然课程作业只要求同学们完成泥塑作品,并不需要烧制出来。但是,一件陶艺作品,如果不能烧制出来,那只能是一件半成品。

因此,张葳总会在课程结束后抽出大量自己的休息时间,主动为所有同学修坯,教授同学们如何施釉、装窑与烧制,让同学们的作品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完成。一个学期下来,班上每个同学都能收获一件属于自己的陶艺设计作品。

20环艺1班的胡文灿想做一个泡菜坛子。“没想到打了一个电话,张老师就带着工具箱来了。帮忙修坯就占用了张老师无数个下午。”烧制成功后,胡文灿得到了一个精致的藏青色泡菜坛子。“特别有艺术感,正摆在我家泡着泡菜呢!”

《陶艺设计》课程节结课合影

去年中秋节,张葳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——用陶瓷做的月饼形状的小香插。这是一位毕业后开了糕点店的同学,中秋佳节送给老师自己亲手做的月饼的同时,也用老师教授的陶艺技能,做了一个精致的陶瓷月饼小香插赠送给他。

“永远年轻,永远热泪盈眶”

唱民谣、朗诵诗文、随时随地与同学们合影留念……这些并不总是出现在课堂上的事情,却成为了李海冰和张葳的工作日常。课堂内外,他们是学生敬重的老师也是学生信任的朋友。学生爱他们敬他们,也会亲热地称呼他们“海冰”和“老葳”。

带学生出去考察时,张葳总会成为同学们的“摄影师”,默默为大家拍照片,记录珍贵而美好的旅途瞬间。除了逐字逐句为学生修改毕业论文、耐心指导毕业设计,临近毕业设计展,他还会推掉很多其他事情,亲自登爬梯,搭架子,帮学生布展。

课余时间,他们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读书、读诗和唱歌;每年毕业季,李海冰都会送出将近一百张手写的诗歌毕业卡片。辛波斯卡的《种种可能》、北岛的《时间的玫瑰》、博尔赫斯的《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》。在他们的“安利”下,学生们都能将诗句记在心里。他们的歌单也与“00后”保持同频,《漠河舞厅》《奇妙能力歌》《光》《安河桥》等都是常和学生们一起唱的流行歌曲和民谣。

去年10月,李海冰和学生去西北考察,在青海湖边一起唱歌

这样的相处方式,也内化成一种习惯。在外出写生时,并肩散步的田埂里;在开往西北的绿皮火车上;在青海湖边、戈壁沙漠;在看完展览,等车间隙的博物馆门口;在毕业音乐会,被学生们拥簇而上的舞台……处处都留下唱歌读诗的珍贵记忆。

这些画面也都被李海冰珍藏,保存在了名为“世界小得像一条街的布景”的QQ空间相册里。“相册的名字来自北岛的诗句,我很珍惜与学生们相处的时光,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,艺术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,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日常。”

李海冰常常会收到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来的讯息,分享他们各自生活里的快乐与惊喜。他们当初从老师这里得到的艺术滋养,如今开出了花朵,结出了果实。

一位毕业生同学面试深圳中学美术老师,当评委问到“留白的美”时,她回答“我的老师说她最喜欢小津安二郎那句‘人生和电影都是以余味定输赢’,画也一样”,选择“余味”展开作答,获得面试第一名,成功入职。

另一位后来读了博士、又去景德镇陶瓷大学教书的女生,每结束一门课都会给李海冰发来结课照片,说“我也感受到了做一个好老师的幸福,看到他们就想到我自己,我也有我可喜欢可喜欢的老师呢。”

他们俩都是极其热爱生活、热爱艺术的人,永远年轻,永远“热泪盈眶”。来到张葳的工作室,一眼望去,是书架上整墙满满当当的书,整齐的黑胶唱片,角落的唱片机,满墙的电影海报,无不体现出他们对待生活的热忱和对文化艺术的尊重。

2023年度“最受学生欢迎教师”表彰仪式上,校党委书记彭育园为李海冰、张葳夫妇赠送纪念画册

爱情保鲜的秘籍是,“三观一致,互相欣赏”,但绝不把欣赏仅仅放在心里。李海冰是一个浪漫的人,她会说“我喜欢你”,也会用诗句和音乐表达欣赏与爱。爱的表达并不限于某个年龄段,而应该赋予每一颗年轻的心。

暮鼓晨钟、朝花夕拾,灵魂伴侣的他们,让学生们憧憬向往,也让年轻人看到了爱情最好的样子。而在学生们眼里美好浪漫的爱,其实有着更丰饶的内核:爱是一种能力,是彼此的理解与欣赏,是彼此的尊重与包容,是责任与担当,是一生的学习与成长。

“我爱着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,爱着可爱的学生们,爱着我的课堂,爱着艺术与大自然。”李海冰说。未来,他们还会继续心怀热爱,做一名好老师,做学生们的好朋友。



上一条:徐安喜:她是洪山好人,是社区人人都有微信好友的“静心”
下一条:退伍不褪色,湖工大3名退伍大学生上岸985高校

责任编辑:史凡

关闭

Baidu
map